近期,铁岭市中心血站的血液频频告急,面对当前局面,有必要再次重申临床医生在输血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
输血是临床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有风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事故问题,随着艾滋病的蔓延,输血风险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合理用血、控制输血风险是临床医生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就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归属如下:
1、临床合理、科学用血
输血治病救人,并非百益而无害,只是一种矛盾的沿化过程。其一异体输血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凡来自异体的非己物质,并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均可视为抗原物质。大量的异体输血,实际上是大量异体抗原的输入,对病人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损坏,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病人的病程可延迟,易引起肿瘤的复发,对病人的愈后不利;其二是各类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的存在,一旦出现对病人和医疗单位均不利;其三病人严重创伤后机体立即出现白细胞、巨嗜细胞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而库血中含有复杂的细胞毒性因子和炎性介质,如ΙL-6、ΙL-8、TNF等,由于这些毒性物质随着全血或成分血的输入,有可能加重对严重病人的打击。输血量越大,并发症越多,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也越高。因此,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改变旧的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这对临床医生来说十分必要。
2、合理选择成分血
成分输血是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输血医学发展到今天,全血仅用于血容量不足伴有进行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全血已是制备成分血的原料;医生直接给患者输注全血既不合理,也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我市今年成分输血比例已达95%以上,我院已达到99%,这与临床医生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成分输血一方面可以增加病人有效成分的输入量,提高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成分输血可以减少非治疗成分血的输入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因而各种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并不一样。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冷沉淀、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如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避免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血浆,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危险性,相对降低输血风险。
3、积极推广自体输血
临床医生对受血者应加强保护意识,如需输血,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提倡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这是一种将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血液输还给自己,或将自己在手术中的失血过滤后“回收”使用的方法。这样既可防止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输异体血的差错事故,又能加快并提高病人造血功能和失血耐受力,缓解血液供需矛盾和节约医疗费用等等。这在国内大城市已经开展,在国际上已经普遍采用,在澳大利亚,择期手术的病人约60%作自身输血;日本80%-90%的择期手术病人在术前自备血400-600毫升;美国有的医院自身输血量已占总用血量的15%左右。
4、积极配合供血机构改进输血技术
临床上使用白细胞滤除、病毒灭活、射线辐照的血液,是切断病毒经血液传播控制输血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5、使用血液替代产品:
血液替代产品是合理节约用血,缓解血源紧张、降低输血感染的风险,保证了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尽管采供血机构及医疗机构在控制输血风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存在,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转移风险,尽早建立健全制度保险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是避免因输血致患者感染风险的一条合理的渠道。
输血科 李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