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对66岁的张大妈来说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天,她患了15年的“风心病”彻底获得了根治! 15年前感冒后的一次就诊,因为心脏杂音,她被“永远”戴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的帽子。此后多年的诊治经历,均以“风心病”为出发点进行维持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张大妈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近日病情加重,初次到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刘国銮医生听诊后觉得其心尖部粗糙的收缩期杂音跟以往的风心病杂音不太一样,遂为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在“风心病”诊断上打了一个“?”。结果正在他的意料之中,这位15年的“风心病”患者经超声科梁杰主任等多人会诊,结论竟是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风心病”帽子被彻底摘掉了,诊断得到了更正。但新的病情让患者及家属更加忧心忡忡,下一步的治疗成了她们最关心的问题。黄汝刚主任带领医护人员详细查看病人,并组织科内会诊,认真的评估病情,最后冒着病人年老体弱,心功能下降的风险,决定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封堵室间隔缺损。
目前,介入疗法已成为许多先心病患者治疗的首选,几乎100%的动脉导管未闭、80%的房间隔缺损、70%的室间隔缺损均可通过导管介入治疗获得痊愈。国内能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超过300家,其中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例数已居全球前列。在我院黄主任曾率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6例,成功率100%,但作为对手术技巧和器械要求较高的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技术在我院尚属空白,而这位患者有着绝对的适应症,手术成功有望获得痊愈,大大改善生活质量,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开始了精心的术前准备。
首先,以心脏超声检查做精确术前评估。在治疗室间隔缺损时,术前进行严格的评估非常重要。在常规病史、症状、体征的评估基础上,超声诊断尤为关键,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细致观察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界定了封堵器的筛选指标,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预测手术可行性,使介入治疗成功率达96%以上,同时有助于简化手术程序,减少患者痛苦。
其次,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为其选择合适的封堵器,采用双盘结构的封堵器,其中一个盘在左心室面而另一个盘在右心室面,连接两盘的腰正好在缺损的室间隔处。同时为保证手术成功,黄主任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先心病介入治疗专家郑军教授亲临指导。
万事俱备,手术如期在导管室进行,股动脉、股静脉穿刺各置入鞘管一个,将导管通过动脉通路送入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血液通过缺损处流向右心室(见图1),缺损3.0mm,再将造影管送入左心室,将VSD导丝通过室间隔缺损处送入肺动脉,沿股静脉送入右心导管至肺动脉,使用网篮导丝抓捕VSD导丝成功,建立股动脉-左心室-右心室-股静脉通道,从股静脉送入输送鞘,通过缺损处至升主动脉,沿输送鞘送入输送钢缆,橄榄头端连接8mmVSD封堵伞,回撤输送鞘至左心室室间隔缺损处,释放封堵伞左室侧,再回撤输送鞘及钢缆至右心室侧,释放封堵伞右室侧,再行左室造影显示无分流现象(图2)。做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无主动脉瓣返流,在效果满意后释放封堵伞(图3),撤去长鞘及导管后压迫止血。整个手术过程1个小时,患者术后心脏杂音即消失,症状明显好转,一周后痊愈出院。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比传统外科手术的优势有:创伤小,不开胸,只有3mm大小创口;只需局麻,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少;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快。
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今的心内科在辽北声名鹊起,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均可采用最先进的介入技术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成绩背后,黄主任深知有院领导和相关兄弟科室的全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服务为立身之本,创新是发展之魂,仁心仁术铸造大医精诚,锐意进取成就“心”之辉煌。
导管室 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