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修生命 内修心灵
“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治病救人。第二重是人文关怀。第三重是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这是一部影视剧中的对白,是对“心术”的最好诠释。
在纽约东北部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他不是院士,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想一想在我们治疗过的病人当中,有多少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呢。但除去医疗技术之外,如果我们能常怀一颗仁爱的心去关心病人,帮助病人,这样医患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深刻的改变,那就是理解和信任。
记得2009年我收治了一位年过80的病人,因肺心病、心衰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似乎每1-2个月就能在病房里看到她的身影。那次住院她恢复的很快,对我很信任,出院时我们互相留了电话,在接下去近4年的时间里,每隔几天我就会接到她的电话,跟我聊聊病情,像朋友一样的唠唠家常,或许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免疫力,自那之后她就很少再住院了。事实上我并未治愈她的疾病,只是每次短短几分钟的些许安慰,让她对战胜病魔有了勇气和信心。我不敢说已经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但我真的是像亲人一样去对待她,从中我也得到了工作中的满足和快乐,感受到了医者的神圣和价值。
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而神圣这两个字是灵魂深处折射出的行为,医者仁心,在仁心的感召下我们才有仁术,尽管治愈是有时的,但主动去沟通,去安慰却可以是经常做到的,习惯看到事物的正面作用,用我们阳光般的笑容去温暖那些病弱、寒冷的心灵,不加修饰的关心才会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心怀善良的医生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呼吸内科 张海明
敬业仁心 广洒仁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将会为良好的医患关系留下隐患,由此可见,加强医患沟通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着我们白衣天使在患者心中的地位,更关系着我们医院的良好形象。
做为导诊护士,我们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微笑服务,本着宁可麻烦自己千遍,也不愿患者一事为难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记得有一次,我在二楼站岗,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颤抖着双手,拿着一把零钱,在走廊里焦急地走来走去,我走过去询问,了解到大爷要做彩超,差了十几块钱,看着老人家无助而又渴望帮助的眼神,我告诉他:“您别着急,我下楼去取钱,把您差的十几块钱补齐,然后帮助您排队做检查。”大爷把手里的就医卡,指引单坚定的交给了我,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去帮助老人家交钱、排队、陪同等候检查,在这样举手之劳的帮助下,老人顺利的做完了检查,临走时紧握我的双手,随之而来的是让我感觉无比温暖的一句:“孩子,谢谢你。”我想作为一名导诊人员,不仅仅要衣着得体、解答患者的疑问和咨询,更是全身心的为患者排忧解难。
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四要:要心存仁爱,要同情体贴,要平等尊重,要耐心细致。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突出四有:急救病人有人陪,不方便的病人有人帮,遇到困难有人管,出现矛盾有人解。为患者服务是我们每一名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与病痛抗战需要我们与患者共同完成。
一站式服务中心 褚 良
让沟通从心开始
大家都能感觉到,如今的医患关系紧张直接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增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比病人更有主动权和话语权,所以应更积极、更主动地加强沟通。患者求医的过程真的是很艰难,他们心身承受着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肩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这时候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如果我们能够把患者当朋友,凡事多想想“假如我是病人”,那么病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当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无礼的患者或家属,遭受到无端指责,但我们仍要保持冷静、理智,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当患者情绪激动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同时安抚患者,避免发生正面冲突,等到患者情绪稳定时再与其沟通,作以解释。当病人或家属问到一些我们不熟悉、不明确、不专业的问题时,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但也绝不能说“不知道”,因为从病人一踏进医院时起,我们就应对其实行首问负责制,我们应把病人带到能解决问题的地方,或向专业人员请教后再回答患者。
近日护理部带领全院各科室制定出了符合本科室专科特点的护患沟通规范用语,因为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是进行护理工作的基础,能够防范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我们要尊重患者,做到礼貌客气,称呼准确。另外,在护患沟通中,要做到主动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关心、帮助、体贴病人等“五个主动”,在患者入院时多介绍一句,晨晚间护理时多问候一句等“六个一句”,及对待病人时微笑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等“十个一点”。
让沟通从心开始,用心灵守护我们的病人,用心灵呵护我们的事业。相信,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院医患关系会更和谐,更加美好!
护理部 王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