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在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大量应用,耐药现象日益严重。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认识周的主题为“扩大认知,遏制耐药”,通过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危机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或繁殖,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
怎样识别抗微生物药物
医生告知:开处方的时候,医生会告诉您是抗微生物药物。
药盒上标注:治疗感染。
认识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
(1)抗细菌药物:青霉素类(西林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头孢类)如头孢克肟、头孢拉定等;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喹诺酮类(沙星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奥硝唑等;
(2)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3)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特比萘芬等;
(4)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
(5)抗寄生虫药物:氯喹等;
抗菌药物使用误区
抗菌药物≠消炎药:很多炎症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抗菌药物≠感冒药: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9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新的、贵的抗菌药物≠好用的抗菌药物: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一般因病因而选择。
一旦有效就停药:如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能口服的却要静脉点滴: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肉注射都要高很多,其不良反应也更严重,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因此,能口服的抗菌药不要静脉点滴,必须注射的待病情改善了应当很快改成口服。
为什么要慎用抗菌药物
乱用抗菌药物对身体有害:抗菌药物分很多种,每种抗菌药物杀灭的病原菌种类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需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也不同。如果不按医生处方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带来自身的不良反应,比如损害肝脏、肾脏功能,导致儿童听力受损,甚至致残致死。
抗菌药物可以杀灭细菌,但不会识别“好”的细菌和“坏”的细菌,在我们身体某些部位如皮肤、鼻咽、肠道等存在一定细菌,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不会对健康危害。当我们使用抗菌药物时,体内对健康无影响或有益的细菌和导致疾病的细菌都会被杀灭,正常的细菌平衡状态被打破,其中一些细菌大量生长,会使身体再次处于感染危险之中。
耐药性的产生:第一次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杀灭细菌,但是有些抵抗力强的细菌侥幸存活,剩下的就是“强壮”的细菌。但如果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细菌变得越来越强。直到最后,大多数抗菌药物都无效了,疾病变得难以治愈!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随意购买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和服用。
遵医嘱,只用对的药,按正确方法用药。
经常洗手,保持卫生,避免微生物感染。
爱运动,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