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大进修的这段时间,难得参加了几次陈谅老师的大查房。在每次查房的头一天,年近八旬的陈老师肯定会到病房,详细询问每个要查病人的病史,几十年前的事都会问到。到次日正式查房,管床医生报告病史时如果漏掉了哪部分,他都心里有数,会以提问的方式作为补充。对病人的查体,更是一丝不苟,四个病人,要一上午才能完成。待到各家教授发表意见的时候,绝没有随声附和的,都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百家争鸣”之后,给出个最准确的诊断。有两次,参加陈谅老师和王慕一老师同时查房,那更是精彩。王老师也是六旬老人了,但对陈老师的尊重,真的和陈老师的学生无异。两位老人的整体思维方式、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敏锐的反应,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学问”,为什么他们一进来,大家都会肃然起敬。知识的魅力就是这样的无穷,对疑难病例的诊断,他们的确高人一筹。
带着对他们这份崇敬的同时也感叹,这需要多少知识底蕴做保障呢?在医大,研究生和博士生多得是,他们的业务学习多数是在业余时间。提到“学习”,总会有人嗤之以鼻,会和“钱”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那里年轻人学习,与“钱”没有什么关系,部分人是为自己的未来积攒资本;部分人则是一种生活习惯和兴趣,这与业余时间喜欢喝喝酒、打打牌没什么更大的区别。有时候,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我们把更多时间刻意用在了交际和关系的积累时,他们却用高水平的诊疗、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了这一切。是啊,德才兼备的医生和护士,在赢得众多朋友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声誉,这其实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种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进修的过程既漫长又短暂,经常听见有人说:护士长进修,看看就行了,用得着那么长时间吗?实际上,进修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进修的过程不仅仅是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改变:通过进修,找到差距,改变我们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把新思维、新理念贯穿在日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医疗护理行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才能完成的。这也正是去年九月份,南毅院长在一次院周会上提到了“临床思维”的关键所在,尽管那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通过在医大进修的这段时间,让我对临床思维的整体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勤能补拙,让我们将新的理念和思维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在此,愿和大家共勉。
王雅萍